我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環境監測網――第二屆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大會側記

排油煙機清洗 /
排油煙機清潔 /
抽油煙機清潔 /
洗抽油煙機 /
洗抽油煙機推薦 /
12月6日~7日,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大會暨第十三次全國環境監測學術交流會,在深圳召開。此次會議的主題是“深化環境監測改革,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新型監測設備紮堆亮相12月6日上午,在第二屆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大會暨第十三次全國環境監測學術交流會的主會場外,國內外多傢企業集中展示瞭正在環境監測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新型設備。這些設備中有機動車尾氣遙感檢測系統、大氣污染組分及來源監測系統、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系統等。曾多次參與國傢環保應急事件的“雲洲”環境監測系列無人船,也在大會上亮相。正是這些新穎的技術和設備,為我國環境監測網絡的迅速發展起到重要支撐。可用於污水排放監測的“雲洲”無人船在展位上亮相大會開幕前,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華來到展廳,視察環境監測系統參展商展示的新穎設備,並在展位前向工作人員詳細詢問設備性能及應用情況。大會開幕前,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左)向工作人員詢問監測設備的性能和應用情況。在兩天的會議期間,共舉辦瞭6個主旨報告、22個特邀報告和56個主題報告。來自中國工程院的院士、環境監測部門的領導、環境教學科研戰線的專傢學者、環境監測領域冉冉升起的技術新秀、環境監測設備生產企業的代表,向與會者分享瞭最新的學術成果和監測技術。質量是生命 人才是關鍵與會領導和專傢主要有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華,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和張遠航,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敏,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黨委書記吳季友,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等。來自各省(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生態環境部直屬單位、科研院所的專傢、高校學者、企業傢代表約600人參加此次會議。深圳市副市長黃敏在致辭中說,本次大會的主題與深圳這座改革之城、創新之城、綠色之城的歷史使命和精氣神高度契合,將進一步激勵深圳市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希望借鑒本次大會的優秀成果,打好環境污染攻堅戰,不斷提高環保構成的科學性、系統性、前瞻性,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深圳應有的貢獻。曾任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的萬本太在總結環境監測40年的經驗時說,環境監測是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服務,技術是基礎,質量是生命,人才是關鍵,作為環境監測人要相信:“不管在哪裡,環境監測系統都是一傢人;不管監測天氣怎麼發展,監測人心裡都是晴朗的;不管用什麼模型監測,我們明天會更好。”首設環境監測青年科技人才獎在大會開幕式上,魏復盛院士獲得“環境監測終身成就獎”,獎牌由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向魏院士的助理頒發。在此次大會的開幕式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陳善榮宣佈,授予從事環境監測近40年,在科研、育人等方面都碩果累累的魏復盛院士“環境監測終身成就獎”。由於年已八旬的魏老剛出院,不便從北京到深圳的會議現場領獎,獎牌由魏老的助理許人驥代為領取,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頒發。會場上播放瞭提前錄制的魏復盛院士獲獎感言,魏老在視頻中說:“環境監測是整個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努力的結果,我能獲獎離不開整個行業和高校專傢們的支持,謝謝你們為中國環境監測事業做出的貢獻。”我國環境監測領域既有像魏復盛院士那樣德高望重、碩果累累的學術泰鬥,也有茁壯成長的青年才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陳善榮在會上宣佈:今年首次設立環境監測青年科技人才獎,對全國環境監測系統表現優異的青年才俊予以嘉獎。經過單位推薦、專傢評審、公示等嚴格程序,最終有10人獲得今年的“環境監測系統青年人才獎”。來自環境監測系統的10人獲得今年的“環境監測青年人才獎”在大會開幕式上,還舉行瞭兩本重要書籍――《環境監測四十年》和《魏復盛文集》的首發式,由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羅毅、中國工程院士劉文清和張遠航共同揭幕。這兩本書分別是對我國環境監測領域40年發展歷程的梳理和對魏復盛院士學術成果的總結,對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監測人要做環保鐵軍排頭兵”在此次大會上,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華做瞭題為《砥礪前行四十載,揚帆遠航再出發》的報告,他說:“40年來,全國監測戰線的同志們砥礪奮進、改革創新,用自己的汗水、智慧乃至生命,創造瞭無愧於這個時代和監測人使命的輝煌業績。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環境監測網絡,全國水、空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數量分別超過4000和5000個,堪稱世界之最,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與保障水平也都走到瞭世界前列。”對我國環境監測事業今後的發展,劉華指出,全國監測系統要緊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大局,深入系統謀劃生態環境監測改革發展總體思路,不斷提升支撐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能力和水平。劉華希望,“全體監測人要爭做生態環保鐵軍的先鋒隊、排頭兵,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此次大會共有6個主旨報告、22個特邀報告和56個主題報告。參加論壇的發言者中,既有享譽國內外的院士專傢、長期從事監測工作的領導幹部,也有冉冉升起環境監測技術新星,還有走在技術創新前沿的企業傢代表。第二屆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大會暨第十三次全國環境監測學術交流會會議現場六大主旨報告精彩紛呈在12月6日上午進行的6個主旨報告中,來自監測系統工作的領導、科研機構的專傢分享瞭各自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認為,必須構建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實現從環境要素監測向生態系統監測,從微觀監測向宏觀監測的拓展提升,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同共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首席科學傢、研究員劉文清認為,近年來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進展的原因就是重視監測技術的進步,今後還要加大力度推進大氣環境監測技術和儀器設備研發,同時註重各種技術的結合以及監測數據的整合,妥善應對當前面臨的環境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遠航說,當前我國二氧化氮所造成的大氣污染超越瞭二氧化硫,還有臭氧濃度上升的態勢已是全球最高,要對這些問題做更加精細化的全方位監控,建設大氣環境監測超級站(簡稱超站)是一個有效辦法。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說,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首先要經過科學評估,到底哪片區域急需生態保護;其次要校驗現有的保護地;第三要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生態保護紅線要對人類活動類型及影響進行監管,通過遙感與地面相結合的手段來實施。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認為,我國環境監測面臨的挑戰,也是計量面臨的挑戰,需建立國傢計量科學研究院與國傢環境監測網的合作平臺,加快推進我國環境監測數據溯源、國傢計量基準、國傢計量標準以及國傢最高測量標準。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陳善榮以詳細的數據說明我國環境監測領域40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但也面臨著區域污染、臭氧污染加劇的態勢,他說,下一步要構建陸海統籌、信息共享、天地一體的監測網絡,要確保數據的全面真實。此次大會除瞭主會場外,還設瞭4個專題分會場,分別是:環境監測高端論壇分會場、環境監測技術專題分會場、環境監測質控技術與標準物質分會場、環境監測技術應用與成果轉化分會場。相關領域的專傢學者和企業代表,共同為推動我國環境監測快速發展建言獻策。12月7日中午,第二屆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大會暨第十三次全國環境監測學術交流會圓滿結束。多位與會者表示,通過此次大會感受到環境監測的前沿成果,也覺得有光榮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回到崗位後將結合實踐,繼續勇當生態環保鐵軍的先鋒隊和排頭兵,為建設美麗中國書寫濃墨重彩的篇章。(編輯:Wendy)

source:https://www.huanbao-world.com/a/zixun/2018/1229/72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