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新安江:進步大,缺口也大

掃地機出租 新安江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堅持先行先試,為全國流域治理進行瞭積極探索。近日,“2018第十六屆中國水論壇暨第二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在安徽省黃山市舉行,本屆論壇以“保護綠水青山,共享綠色發展”為主題,以“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水環境保護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線,圍繞相關主題開展廣泛、深入地研討,對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和綠色發展實踐經驗進行交流,共議解決方案。兩輪試點成效顯著新安江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目前試點成果如何呢安徽省黃山市委書記任澤鋒表示,“兩輪試點以來,今日的新安江水清岸綠,水質穩定向好,每年向千島湖輸送60多億立方米幹凈水,占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的68%以上,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成為黃山最鮮明的生態標識。全域旅遊如火如荼,綠色經濟蓬勃發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特征日益顯現,城鄉居民收入等主要人均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前列,綠水青山正加速向金山銀山轉化。此外,安徽省委還作出深化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實現瞭從‘新安江試點’向‘新安江模式’的跨越提升。”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新安江試點入選中國十大改革案例,寫入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消毒機改革總體方案》。在黃山市政府和黃山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試點內流域實現瞭生態、經濟、社會、制度四個效益。在建設生態環保的同時,近年來黃山市經濟也得到瞭健康發展,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年遊客接待量超6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500億元。據瞭解,前兩輪試點取得瞭圓滿成功,共建設瞭5大類225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26億元,形成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新安江模式”。黃山市市長孔曉宏介紹,黃山市在實施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中,把保護修復生態作為首要任務,著力構築綠色生態屏障,把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織密織牢生態防控網絡,把建立健全制度機制作為根本保障,全面提升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把開展全民行動作為內生動力,積極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傢園。同時,我們堅持走“生態+精致農業”、“生態+新型工業”、”生態+全域旅遊”的發展之路。第三輪試點已開啟據瞭解,第三輪試點正在積極的推進中,經多輪會商,皖浙兩省財政、環保部門及黃山市政府對第三輪新安江生態補償協議和實施方案達成一致意見,經皖浙兩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第三輪新安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於10月中旬正式簽訂。本輪協議時間為2018~2020年,兩省每年各出資2億元共同設立新安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資金,延續流域跨省界斷面水質考核,但對水質考核提出瞭更高的煙霧機要求。據黃山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前兩輪試點的實施方案相比,此次新簽協議的實施方案有兩大變化:一是水質考核標準更高,水質穩定系數由試點期的0.89提高到現在的0.90,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氮、總磷四項指標權重系數,由試點期的均等權重調整為0.22、0.22、0.28、0.28,提高瞭總氮和總磷的權重。二是補償資金使用范圍有所拓展,補償資金專項用於新安江流域環境綜合治理、水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產業佈局優化和生態補償等方面的同時,首次鼓勵和支持通過設立綠色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融資貼息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產業投入。另外,特別強調加強農業面源氮、磷的生態攔截工程。資金缺口巨大孔曉宏表示,“新安江保護與全國大江大河治理一樣,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和反復性,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壓力。”他具體解釋說,一是資金的壓力,兩輪試點以來,黃山市共累計投入資金126億元,但補償資金僅有35.8億元。隨著第三輪試點的實施,新上項目的建設和已建項目的運行維護仍需大量投入,資金缺口巨大。二是保護的壓力,第三輪試點對水質考核的標準更高,對水質穩定系數的要求更嚴。目前,新安江流域水質現狀為優,已觸及水質改善的“天花板”,繼續向好空間很小,持續“保優”難度較大。三是發展的壓力,為瞭家事清潔服務保護水環境,近年來黃山市放棄瞭很多發展機會,尤其是3000多名沿江漁民退養網箱、遭受很大損失。雖然試點資金給予一定補償,但這種補償是“輸血式”,對地方發展更為重要的“造血式”支持比較少。對此,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認為,“現在補償的金額還遠遠達不到我們理論測算的補償金額。”在第三輪試點中,中央財政不應該退出,出資比例可以適當下降但絕對值可以不變,例如保留每年3億元;安徽省政府出資比例可以適當下降但絕對值可以保持穩定,例如每年補償2億元;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浙江省出資比例和絕對值均應該增加,例如每年4億元。關於新安江生態補償財政責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陳少強提到,中央財政是否要退出、能不能退出、怎麼退出、何時退出等這些問題需要做一個政策的績效評價。除瞭資金補償,新安江流域跨界的生態補償機制還面臨著一些其他挑戰和問題。全球自然氣候環境變化對我們保護帶來的壓力,以及生態補償機制如何實現可持續,也就是讓發展既要有綠色效益,也要有經濟效益。中國科學院院士夏軍說,“要深挖補償機制背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管理科學方面的問題,比如說具體產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估,我們究竟選擇什麼樣的產業,對環境到底有多大影響,都需要有更清晰、更標準的表達方式。這就要求在機制建設過程中加入更多的科研成果。”(編輯:家事服務Wendy)

source:https://www.huanbao-world.com/a/zixun/2018/1129/63591.html